1、形象设计从广义的服务对象上可分为城市形象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产品形象设计等。形象设计,从事的工作范围是对个人形象进行整体设计、指导的。
2、形象设计从广义的服务对象上可分为城市形象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产品形象设计等。对形象设计领域进行细分,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形象设计的概念,每一个领域的形象设计都需要专业知识,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真正合格的形象设计师。
3、形象设计分类主要包括了个人形象、群体形象(含城市形象、国家形象)和以人为核心的外在景观。通常所说的形象设计主要是针对人或物的外表进行包装和塑造。单以个人形象设计来说,设计师通过对个人进行包装和塑造,将自然人包装成社会人后所呈现的整体效果为个人形象设计。
1、她在学术界发表了多篇论文,如《载歌载舞 诗情画意——略论昆曲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和《谈昆剧的表演节奏》,深入探讨昆曲艺术的精髓。在科研方面,韩冬青曾主持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昆旦名家名戏的调查研究》,并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昆曲艺术大典·表演典》中担任课题组成员。
2、出版专著《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发表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学术论文30余篇。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城市空间集约化及其整合技术的课题研究,其创新点在于:以提高城市空间效益为核心,提出城市建筑一体化的整合理论和方法。
3、韩教授的学术成果丰硕,出版了专著《城市. 建筑一体化设计》,并发表了多篇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论文。其中,他主持的城市空间集约化及其整合技术项目获得了高度评价,研究成果包括城市三维网络模型、城市交通体系一体化等,已在南京新街口和河西新区的实践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4、韩冬青,男,1963年11月出生,1994年获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城市设计专家,城市设计理论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UAL城市建筑工作室主设计师,2011年度获评江苏省建筑大师称号。
5、获得了省电大多媒体课件三等奖,这体现了她在教学创新和科技应用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在学术研究方面,她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如《义和团笼统排外现象分析》和《早期中葡关系的开端与演变》,这些论文深入剖析历史问题,展现了她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深厚的历史学底蕴。
6、韩晓峰的研究成果丰硕,涵盖专著和论文以及实践经验。在他的专著中,他与韩冬青共同撰写了《理解·策略——建筑设计作品分析与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分析之比较》,发表在2008年的《建筑学报》卷55期9号,深入探讨了建筑设计的分析方法。
扬·盖尔,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荣誉讲师,以他的著作《交往与空间》闻名全球。他的设计理念超越了建筑的界限,深入探讨了空间如何塑造人们的活动和社区生活。他所揭示的不仅是建筑室外空间的动态功能,更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催化剂。
建筑笔记:《交往与空间》(丹)扬·盖尔 扬·盖尔,一位国际知名建筑师,以其丰富的教学和设计经验闻名全球。他的著作涵盖了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如《新城市空间》和《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哥本哈根1996》,并因其对城镇规划的卓越贡献,荣获帕特里·阿伯罗姆比奖。
内容简介 《交往与空间》这本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交往与空间》在1971年出版后,对斯堪的纳维亚及欧美其他地区的城市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交往与空间》是一本研究室外空间是如何影响人们的交往与生活的书,它关注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我们从三个方面,分享了这本书的里作者的主要观点。 首先,城市空间设计应该是一个符合人类感官特点,尤其是视觉需求的城市空间。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其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
自然环境因素主要由水、山、植物三类所构成。水是体现滨水城市特色、活跃城市空间的最主要因素,水分海、江、河、湖等不同形态,自身平面与空间及动与静等形态变化很多,利用水面的视觉可达性及各类水体的不同特点应规划形成城市各类开放的景观空间。
城市景观的设计要素分为两大类: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自然景观是城市风貌的基础,包括雄伟的山丘、古老的树木和名贵的植物,如静谧的河流、湖泊、浩渺的海洋等,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城市的天然魅力。人工景观则是城市人文气息的体现,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元素。
场地特征:景观设计的第一个要素是对场地特征的分析和理解,包括地形、气候、十壤等自然条件,以及周边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等人文条件,通过了解场地的特点,设计师可以更好地融入最观设计,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