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人群理论(城市设计人群理论分析)

2024-05-31

简述近代城市规划产生的社会背景及主要理论

1、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以及随之产生的社会、环境和经济问题。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提升,使得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这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进而引发了住房短缺、卫生条件恶劣、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

2、中国近代城市规划。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商埠和租界的开辟,中国出现了一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城市。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以后,中国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开办新式企业和建设铁路,促进了若干新城市的产生,如唐山、大冶、焦作、南通、石家庄、蚌埠等。

3、霍华德(E. Howard)的“田园城市”理论,标志着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的诞生。 索里亚·玛塔(Soria y Mata)提出了“交通运输是组织城市建设的前中基提”的观点。 现代城市组织原则得到探讨,其中泰奥多尔·甘尼埃(T. Garnier)的工业城市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4、规划产生的背景:19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方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不断加快,各大城市普遍出现一系列城市弊病,1928年丹麦成立了丹麦城镇规划协会(Danish Town Planning Institute),这是一个非官方性质的规划组织,其任务是进行城市规划的研究。

5、城市的盲目发展,贫民窟和混乱的社会秩序造成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研究对策,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由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建设立法三部分组成。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始于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

景观设计中人群类型以什么划分为依据

通过把合理的设计策略引入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过程中,使得城市景观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媒介来展现对于流浪者群体的包容和关怀。流浪者,通常指在当代社会中一些经济能力不足以支撑生活的、且居无定所的人群。他们在城市中流浪、行乞或当苦力等临时工人,在公园、广场、天桥底、街边、废弃建筑临时过夜。

二)老年人群的集中对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常在老年社区中居住的老人主要被分为三种类型:独身老人、夫妻双方以及有陪护的老人。如果按照自理能力对其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自理老人、需要辅助工具的老人以及需要陪护的老人。

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中考虑人群的需要,设计了满足大型活动的集散广场,以及满足人们休息、健身要求的休闲广场。景观设计同时设计中广场及雕塑的尺度都以人的最佳视角点来确定。力求塑造最适宜人们休闲娱乐的空间。

城市社会学理论有哪些

较成熟的有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换理论及互动理论。1.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学中历史最长的重要的理论方法。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us,1902—1979)。

滕尼斯 :类型学研究。社会学者认为它是社区研究的开始。3(1) 伯吉斯 :同心圆理论。(2) 霍伊特 :扇形理论。(3) 哈里斯、厄尔曼 :多核心理论。3 林德夫妇 :《中镇》。3 雷文斯坦 在“人口迁移的规律”中最早提出世界城镇化的“推一拉”理论。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社会的产告形成和发展规律,世界各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环境。主要指城市的自然环境,如地域水源气候:绿地、自然资源等,也包括城市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区位形成的过程、城市人口地域分布的过程、城市土地的利用状况等。

经济学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以外地区需要)、服务性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基础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关键。社会学理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类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

对市民社会的探讨在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理论体系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其研究西方社会理性化进程的总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主要是《经济与社会》中的“不正当的统治(城市的类型)”一章和《社会经济通史》中的“市民阶级”一节。 韦伯指出,西方文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城市文明。

芝加哥学派在二十世纪初兴起,主要由芝加哥大学的R·E·帕克(Robert Ezra Park)、E·伯吉斯(Ernest Burgess)及其它城市社会学家所建立。二十年代帕克和伯吉斯指出五种经常在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同心圆区域,当中包括被视为最易爆发危机或分崩离析的“转变中区域”。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策略?

1、布鲁克林重生:BIG与WXY的行人优先策略 布鲁克林市中心,在BIG和WXY的重塑下,行人体验被置于首位。他们减少了机动车道,增设绿色空间和安全设施,打造出一个行人友好的城市空间,让街道成为居民日常活动的舞台。

2、如今城市公共景观的形象成为了城市形式的载体,也能够成为现代城市价值的重要构成。一般人们去一个地方旅行,是为了欣赏这个地区所独有的文化景观,也从而去了解不同地区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实现了拓展视野的目标。

3、道路两侧为开敞观赏区,应选择高大常绿乔木或者彩叶树种,通过设计来形成景观大道;而公共设施旁边则应选择落叶大乔木,避免冬季对阳光的遮挡。

4、城市公园设计是被称为“景观建筑设计”的原则的主要产物之一。城市公园设计,是设计将自然融入城市的核心要素。(一)城市公园设计景观异质性:城市公园设计景观异质性导致景观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使景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趋于稳定。

城市设计基础理论简介

广义的场所理论——是以建筑及城市设计的专业人员为主体, 借助于旁系学科, 分析不同建筑场所中的历史, 文化、 人的活动等因定, 探求新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生态城市理论强调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互动,旨在创造健康、宜居、环保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理论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和美国,旨在通过城市设计改善城市的环境和生态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

理论基础为空想社会主义 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 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 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博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Guise的工厂相邻处的实践。 法律基础--英国的《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

联系理论为建立城市空间秩序提供了一条主导性思路,它将“关系”、“关联”的重要性置于城市空间构成的首要地位,不仅为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组织提供理论框架与分析原则,同时也为在此基础上,恢复、挖掘和创造和谐、统一的空间并达到新的结构与原有结构、内部结构及外部结构的有机统一提供了思路与手段。

城市美:充分考虑感官与文化心理对城市纷繁信息的承受能力及评价标准,研究创造有特色、有内涵、可识别、和谐、悦目的城市审美品质。借景:俗者避之,佳者收之,可运用添景进行城市空间的再创造。统一性:与地形结合,对称、轴线、母题、共同的体形、形式与风格达到统一。